都是地瓜,為何台灣產的一條15元,日本可以賣80元?他拚農地轉型,做到外銷地瓜第一大!
商業週刊 2018-06-27
打進統一超商、涵碧樓,慶全地瓜是怎麼做到的?打造農地資料庫、領導一票娘子軍,讓原本一斤只有15元的地瓜售價三級跳,穩坐外銷生鮮地瓜第一大位…
依據官方統計,2016年全台地瓜批發交易量超過一萬一千公噸,創下史上新高。幕後功臣之一,就是全台最大的生鮮地瓜供應批發商──慶全地瓜,成功整合契作戶,種出日本等級的高品質地瓜,讓營收破億元,也穩坐外銷生鮮地瓜第一大的地位。
成績單:營收三倍跳 打進統一超商、涵碧樓
黃榮清(右5)帶領上百戶地瓜契作戶走出台灣,讓彰化地瓜揚名星港的高價市場。 (攝影者.賴建宏)
在傳統批發市場通路,台灣地瓜的售價,平均一公斤只有15至20元,黃榮清曾在日系超市看到一條五兩重的日本地瓜,居然要價80元,讓他「深深受到打擊」。
「係按怎(為何)一條番薯出世底(出生在)日本,和出世底台灣,命運差這麼多,價格差這麼多?」黃榮清操著一口台語說。日本地瓜的刺激,讓他決定在3年前轉型為農企業,設立公司,鎖定高價的外銷市場,奮力一搏。
如今,不但外銷星港營收2年翻3倍,「菜市場、超市和量販店裡,每十條地瓜就有一條是我生產的,」黃榮清說。藉由外銷累積的穩定供貨經驗,他回頭打入統一超商,以及涵碧樓、夏都等高檔飯店。回首拚搏3年的成果,「打外銷市場,是我種番薯22年來,遇到的最大挑戰!」
打造農地資料庫
跨區輪作,解全年供貨難題
第一關,是讓一年有4個月不生產的地瓜,可以全年新鮮供貨。
地瓜的栽種時間需要5個月,又必須和稻米等其他作物輪種,一年只產一次。而且,7月到10月的雨季,幾乎無法種植地瓜,但是飯店、超商通路以及國外買家,都要求全年供貨,想要拿下訂單,就必須突破先天條件的限制。
「台南冬天溫度比中部高,適合在秋末種植,接著是嘉義、雲林,」他指著辦公室牆上的地圖解釋,從天氣、植株溫度研判採收日,再依照地瓜的生長時期,回溯何時該播種。找出各地最適合栽種的時間點及品種。把所有契作戶的土地,依據地形地勢、土壤土質做分配,地勢高、土質較鬆者,因排水較快,就可安排在雨季栽種,讓分區分時生產發揮最佳效益。
此外,地瓜其實不好保存,太冷會凍傷,太熱則容易腐爛,他花了3年多的時間,測試低溫保存技術,讓在夏天常溫放7天就會長芽、腐爛的地瓜,冷藏最長可至300天,有利調節供貨量。
學歷不高的黃榮清,卻很願意借助政府資源,嘗試新科技,包括使用資策會輔導的App進行田間管理、技轉農試所的無毒種苗進行培育,用科學方法確保地瓜產量以及品質的穩定。
但各地輪種讓他的戰線拉長,產區從台中一路延伸至整個嘉南平原。於是,第二個挑戰也隨之而來。
從自有的一百公頃耕種面積,擴大到契作的五百公頃,黃榮清和負責田間管理的哥哥,須面對更多陌生田地,「為了幫農友找出產量減少的原因,常常從彰化跑到花東去,」他說。
建SOP拚產量
靠一票娘子軍,幫老農轉型
為了解決跨區管理人力不足的問題,黃榮清想到一個新做法:建立規模約十人的輔導隊,同時,他也想把種地瓜的經驗整理成SOP(標準作業流程)、累積數據建置資料庫,於是鎖定對科技容易上手的年輕人,引入農業新血。
目前他已招募到中興大學農藝系碩士梁格禎、有澳洲農場工作經驗的黃裕雯,兩位年輕女性被農友暱稱「地瓜關懷天使」,跑遍各契作農地,緊盯生產品質。
年輕人雖然很快就能順暢使用手機上的田間管理App,但面對農田、農民實戰現場,才是真正的考驗。
「老闆(黃榮清)把我們帶在身邊,從做中學,」梁格禎說,在師徒制的培訓過程裡,從播種到採收共有20道工序,黃榮清傾囊相授,讓科班的她學到課本上沒有的實務經驗。像是雲林二崙東北季風較強,「種苗的葉面方向要順著風向種植,這是我從來沒聽過的,」她說。
花半年時間貼身訓練,將田間栽培管理的知識裝備起來,但這對年紀才20出頭的娘子軍,面對年紀大兩倍的老農友,輔導過程卻常常踢到鐵板。
「農友做了幾十年的方法,很難改變,」黃裕雯說,像是雜草防治,必須掌握播種後十天的黃金時段,即使一一打電話提醒老農趕緊除草,卻有不少爺奶級農友嘴上答應,但心裡認為「嘸效」。等到日後實地巡視時,才發現老農根本沒做,當期的地瓜產量因此大減五成,讓她們扼腕。
「總仔(黃榮清)要我們把問題帶回來,一起解決,」梁格禎說。黃榮清開導:「對老農不能用命令的語氣,要和他們分享慶全的專業知識,彼此討論溝通、達成共識。」這讓她們改變原有的思維,重新再出發。
「老人囝仔性(指老年人的個性和幼兒期一樣),乾脆就當他們的孫女,」黃裕雯說,老農好面子,必須站在同理心的角度進行溝通,改用「玩遊戲」的心態帶老農改變。「阿公幫阮(我)來除草」、「要防蟲,阿嬤作伙(一起)來插旗子,比賽誰插得對。」學會向老農「撒嬌」的她們,開始有了成效。
像是原為建材公司老闆的黃勝雄,自行承租50甲地來種地瓜,因為栽種季節不對、收成時碰上雨季,收成全部泡湯。「連一條地瓜都收不起來,慘賠五百萬元。」他說。
於是他願意接受兩個小女生的專業輔導,捲土重來。不僅縮小耕作面積為十甲,以利有效進行田間管理,他也不再看天吃飯,嚴守慶全所訂下的播種、除草、施肥、防蟲等工序SOP,去年初終於迎來豐收。他的田地,一公頃產量是一般農友平均值的2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