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不敢挑戰,誰敢挑戰?」慶全地瓜黃榮清,將台灣蕃薯推上全球市場
by 上下游記者 蔡佳珊 in 種好田 2018-05-21
台灣番薯出國去,好吃到被客戶追著跑!「通路都打好了,是生產跟不上!」立足彰化海濱村落、卻放眼全球的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榮清,說起自家地瓜,語氣是又自豪又煩惱。
在田間,從日本引進的甘藷採收機正緩緩前進,一顆顆地瓜新鮮出土,順著輸送帶往上,車上工人小心翼翼挑選分級,再放入塑膠籃中。「外銷和比較高端的市場,採收都是用這台,地瓜才不會碰撞破皮,」黃榮清解釋,剛出土的地瓜皮最薄,一旦摩擦破損便容易變黑、也不耐保存。
吃過7-11賣的蒸地瓜嗎?那一條條外皮潔淨、內裡香軟如融化黃金的地瓜,就是由慶全供應。在黃榮清堅持下,契作農民都得做產銷履歷,經過嚴選和水洗程序,用最高規格對待這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平凡農產。
洗去滿身泥土之後,地瓜不但登堂入室佔據超商最顯眼的位置,成為搶手健康代餐,更進軍世界市場,在新加坡與香港大放異彩。長於貧瘠土壤,生命力卻頑強,一路努力提昇到出國闖天下,台灣地瓜的命運,竟與黃榮清的心路歷程如此貼合而緊緊相繫。
慶全地瓜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榮清,將台灣優質地瓜推向國際(攝影/蔡佳珊)
三條日本地瓜的刺激
外型敦厚、眼神卻閃著精光,操著濃濃海口腔的黃榮清,是鄉下典型的「番薯仔囝」,偷吃大人餵豬的地瓜長大。自承沒受過高等教育,年少就負擔沈重家計,從果菜市場做盤商和行口發跡,至今投入地瓜產業已經二十多年。
「小時候,大人煮番薯給豬吃,一大鍋倒到餿水桶堆得高高的,我就去拿最上面的來吃,大人不會罵,」他憶起當年,「還會把番薯丟到熄火的爐灶裡,用餘溫悶熟,這個大人會罵,因為表面很厚一層都碳化變黑了,浪費。」
對地瓜的珍惜之心,今日竟成為黃榮清的地瓜不同凡響的關鍵。從種苗、栽培到採收、儲藏都要「呵護」,很少人會對其貌不揚的地瓜用這個動詞。
以前在傳統市場做批發,地瓜就是一袋一袋倒在地上,任人翻來揀去,「那東西就是最『粗俗』(廉價)的,最讓人看不起的,」他笑稱自己做這行差點娶不到老婆。直到地瓜高度的營養價值被證實,不少名人靠此減肥養生,形象才逐漸提昇。
不過真正讓黃榮清大受刺激、體認到地瓜也可以很高級的,是在日系超市看到的日本進口地瓜,「三條就兩百多元,才一台斤,這個價錢可以買我一整袋三十公斤的地瓜了!」
從「粗俗」到「高優質」,計畫生產扭轉地瓜形象
當時黃榮清自己有行口,又做大盤,還有生產基地,在中部地瓜市場已是龍頭角色,市場價格常以他為指標。「產地有很多人支持我,」因為他自有通路,跟農民收地瓜是整區包下,讓農民無後顧之憂,不像其他盤商只載走自己需要的數量,剩下的,農民得自己想辦法。
本身也種地瓜的他深知,產地有許多農民認真栽種,面對銷售卻是無助,「我不多做一點生意,好像無法幫助這些人,」於是他積極拓展通路,與之合作的農民也越來越多,面積達到六百公頃。
規模一大,更需要計劃性的種植和管理。「我希望建立一個穩定的事業體,才能照顧下面的每一份子,才能安居樂業。如果不穩定,你能給人家什麼保障?根本沒有辦法!」當年黃榮清在市場裡閒時愛看《三國演義》和《水滸傳》,期許自己成為地瓜界的「及時雨宋公明」,禮賢下士、濟弱扶傾。
另一方面也是看不慣同業的惡性競爭,「有時候市況不好,就一直降價,都低於生產成本了還在競爭,」平白降低了台灣地瓜的價值。
「三條日本地瓜」的刺激,讓黃榮清積極思考轉型,不想再隨著傳統市場高低擺盪。六年前,他開始另闢「高優質地瓜」新路,希望穩定生產,穩定行銷。
國內市場不識貨,那就外銷啊!
「我知道要跨這一步沒那麼簡單,要投入設備人力,成本會很高;要做高優質,也代表要打掉的會很多,損耗很大,」黃榮清毅然說道,「可是如果連我都不敢做,可能台灣業界沒人敢做了。」
他解說,在傳統市場,地瓜無論大中小都可以賣得掉,但做高端市場,可能只有50%能用,剛開始甚至只有30%。形狀不好看的剔除,規格太大、太小的也不要;表皮有瑕疵,從前帶土帶沙看不出來,現在水洗過後,一覽無遺,一點瑕疵就得淘汰。
最後精選出來的地瓜,如同灰姑娘變身的公主,黃榮清帶著包裝得漂漂亮亮的地瓜到處拜訪,卻無功而返。「價格多個10-20%他們可能還會接受,多到50-100%,就不能接受了,」他感嘆無人識貨,市場還不成熟。
一般人大概就此止步或等待,黃榮清卻不然。「台灣市場不接受怎麼辦?開發外銷市場啊!」他跟著農委會海外拓展團出去,第一次接洽就成功拿到訂單,最先鎖定的是消費力高、國內又無農業的新加坡。
在他之前,台灣地瓜不是沒有外銷,但都是帶土帶沙,「比東南亞的處理方式還簡陋,」他到當地觀察,連印尼、越南的地瓜都有水洗,只是品質沒有我們優。
慶全地瓜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榮清(攝影/蔡佳珊)
優質地瓜全年無休,連極端氣候也要算到
要做就做到最好,黃榮清從頭開始要求,所有契作農戶都要使用農業試驗所輔導生產的無毒健康種苗,並且落實產銷履歷,整個生產計畫都由慶全量身訂做幫忙規劃。
「為了鼓勵農民做產銷履歷,你知道我費多大的力氣嗎?甚至可能因為這樣大家不再合作,可是不做不行。」因為栽培用藥習慣都得改變,黃榮清自己率先示範,還幫農民出檢驗費用,收購價格也多一元。即使如此仍有農民不願配合,他只好不惜減少契作面積。
地瓜要優質,種植的節氣也很關鍵。但是農民經常為了在價格好的時候採收,無視節令就種下去。黃榮清指出矛盾:價格好,就是品質最差、產量最低的時候,如此種法根本沒有順應天時。於是他抓出每個地區品質最好、產量最高的最佳節氣,要求農民按時種下,所有產出他全數收購。如此一來,他買到最好的地瓜,農民也不必擔心銷售問題。
外銷還特別講求全年穩定供貨,慶全每週都要出貨,「一次中斷,你就出局了。」但每年七到九月是台灣地瓜的空窗期,如何克服?原來慶全的契作產地遍及中南部各縣市,可循序採收分散產期,再加上恆溫恆濕的儲藏技術,突破瓶頸,確保全年都可出生鮮地瓜。
挑戰穩定供貨的,還有難測的天候,颱風一來,地瓜泡水太久就完蛋。黃榮清卻道,「最佳的生產規劃,就是連極端氣候也要計算在內。」憑著自己過去種地瓜的經驗值來輔導農民,包括選地、種植時間點,都要盡量避開天候威脅,排水系統也是關鍵,就算是遇到颱風,也要能迅速搶救。
新廠房中的倉儲(攝影/蔡佳珊)
高端市場已打開,內需外銷供不應求
如今慶全地瓜一年產量1.2-1.5萬公噸,提供國內各大超市和量販店外,還是7-11蒸地瓜的唯一供應商,外銷的部份約200公噸。在高端市場的價格,約莫是過去在傳統市場的兩倍。前幾年食安危機爆發後,國內市場終於打開,安全優質的地瓜,貴一點也有消費者願意買單。
來到慶全剛剛落成的偌大挑高廠房,全新的大型進口採後處理一貫化設備即將啟動,以後用「電腦挑地瓜」,不只靠外表分級,連內部障礙都可透視,全台獨一無二。
「以前我準備一個貨櫃要一個禮拜,現在一天就可以生產,產能提昇好幾倍,」在黃榮清看來,台灣地瓜未來無可限量,內需外銷都大有可為。他畫出版圖:光是7-11,全台總數可是有五千多家!外銷部分,新加坡和香港的客戶也都頻頻要他加量。
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農藝系主任賴永昌也相當看好慶全的嘗試,「新加坡和香港本身沒有生產,地瓜根本不夠吃。香港一年進口量四千噸,新加坡要七千噸,光是新加坡拿下20%,就1400噸了。」他信心滿滿,「20%一點都不難,現在外銷只是我們不敢出去而已。」
賴永昌評估,主要競爭國日本,沒有那麼大的量可外銷,印尼、越南和中國,技術還落後我們很多,澳洲則是生產成本高。「精準控制生產,終年供應且維持品質,這是我們的強項。」他認為,現在正是台灣優質地瓜在國際上開疆闢土的大好良機。
目前地瓜的分級篩選尚需人工協助(攝影/蔡佳珊)
全新一貫化清洗分級設備即將啟用,生產台灣優質地瓜(攝影/蔡佳珊)
農民轉型不易、嚴重缺工,削弱生產力
然而,「不敢出去」又是所為何來?黃榮清解釋,訂單沒問題,問題在生產。
首先是有做產銷履歷的面積還不夠大,農民轉型需要輔導,慶全為此訓練了許多個輔導員,不過從農辛苦,少有年輕人待得住。
第二個問題就是人工不足。地瓜採收需要大量人力,田間工作又粗重。慶全也曾配合政策採用外役監幫忙採收,受刑人也做得挺開心,黃榮清還計畫未來他們「畢業」可以繼續栽培為專業農民,最後卻因戒護人員不願意配合農事早起,只持續了半年。
黃榮清有些感慨,「以前是種的人多,但是銷量沒那麼大,現在是市場已經要發揮了,結果產地跟不上。」他「穩定生產,穩定接單」的理想,目前只達成了一半。
地瓜採收工作粗重,需要大量人力(攝影/蔡佳珊)
新品種「金香」潛力高,為進軍歐洲作準備
本以為地瓜只是華人愛吃,但黃榮清和賴永昌正預備著跨足高端的歐洲市場,原來吃地瓜的養生風氣也在西方開始盛行。「歐洲的地瓜食用量逐年增加,而且速度很快,大都從中南美洲進口。」
台灣地瓜品質比起這些國家應該更勝,但是到歐洲航程至少要一個月,我們的地瓜經得起長途運輸嗎?就算運到了,儲架壽命夠長嗎,會不會都發芽了?
賴永昌最新育成的台農74號,就是外銷市場的明日之星。這個商品名「金香」的新品種,耐儲藏、食味佳、產量高,最重要的是,一般台農57號頂多14天就發芽,「金香」則可放置28天都不發芽,非常適合銷到歐洲。紫皮黃肉的外觀和栗香氣味,也符合外國人喜愛的特徵。
慶全目前正與農糧署北區分署談合作,與桃竹苗農友契作這個新品種,導入健康種苗和產銷履歷,順道帶動北部雜糧復耕。如果成功,也將使得地瓜外銷策略更加靈活。
「如果慶全不敢挑戰,還有誰敢挑戰?」談及此,黃榮清又是豪氣上湧,一副梁山泊好漢就要下山闖江湖的架勢,舍我其誰。
台農74號「金香」甘藷塊根表皮光滑且為紅色,肉色為黃色(圖片提供/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)
不進則退,台灣地瓜的決戰時刻
精緻農業、新南向政策、生產到銷售一條龍,這個窮鄉僻壤出身的盤商兼農民都做到了。
「我從來沒想過我搞地瓜能搞到現在這樣,不但還完債,還能有點基礎,我已經很滿足了。但是在這個農業剛好可以轉型的時間點,如果連我都不想改變,這個產業可能就這樣了,眼睜睜看著別的國家超越你,以後想追也追不到。」
「土地也沒有人家寬廣,人力也比人家缺,光是技術好,人家技術不會進步嗎?你還有什麼優勢?」黃榮清語氣越來越急切。他更希望號召更多年輕人來投入,「農業需要傳承,我們走過的冤枉路,一定不會讓他再走。」
「我不敢自詡我有多大的情操,只是想為這個產業帶來一點小小的提昇,讓大家共好。過了這個時間點可能也沒機會,不做的話,或許我以後也會有點遺憾。」
幼時被地瓜餵養,成年後也靠地瓜翻身,黃榮清對地瓜懷著一份感激,不只是做生意而已。讓象徵台灣的地瓜在國際上揚名立萬,讓這個平凡作物獲得應有的地位,他的夢想,或許也應該是台灣的夢想。